开云体育官网-贵州贵定队斩获关键胜利,领先优势明显
匠人精进贵州贵定队斩获关键胜利,领先优势明显,革故鼎新贵州贵定队斩获关键胜利,领先优势明显,
匠心铸造贵州贵定队斩获关键胜利,领先优势明显,百强荣耀,
不忘初心,不负光阴。
变革的时代,变化的主角,
一份榜单揭示主流生态,
一串数据记录成长轨迹,
一代企业追寻强国梦想。
榜单心智
陶剑虹
直觉告诉我,只要我们守住初心,守住那份超乎功利的匠人精神,很多日渐式微的东西终归会回到大众的视野中来。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他们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
盛夏七月,2015年中国制药工业百强榜揭晓,这是检阅的时节,更是跨越的时机。在医药产业新一轮大洗牌已经启动的当下,中国制药百强如何持续创新,用工匠精神铸造制药强国梦想贵州贵定队斩获关键胜利,领先优势明显?本报为此专访了C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制药工业百强榜的总构想者陶剑虹博士,请她详细解读榜单数据背后揭示的医药产业新生态。
洗牌,重现真实的力量
医药经济报:在医药经济新常态下,您认为2015年度中国制药工业百强呈现哪些总体特征?当下制药工业发展最突出的关键词是什么?
陶剑虹:2015年中国制药工业百强榜今天正式揭晓了。在微信时代,我们被各式各样的干货、盘点、排行榜刷屏,如果要探究谁穷尽了合格的候选对象、谁的方法毫无争议、谁的结果没有瑕疵,或许谁都不敢拍胸脯保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找一个标准,设计一种机制,任何人都可以排出榜来。时间累积,这盛夏的果实,我们不追求昙花一现的亮相,细水长流30年,我们坚守中国制药百强评选的公益性,坚守媒体机构的独立视角,坚持完善评选方法论,并征集中国社科院、知名医药院校、医药行业协会等各界专家的审评意见,持续研究中国制药百强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品牌力等评价指标体系。
今天,重温我们的发榜词,初心不忘——我们的指标是纯粹的,只用企业过往一年的销售数据作评估;我们的规则是公平的,每一年都有新旧更替;我们的意义是多元的,不仅是对标杆的礼赞,更是对企业成长与成熟的见证。
2015年制药工业百强榜用数据刻画了当下医药产业的新生态。医药生产集约化稳步提升。2015年底,中国共有原料药与制剂生产企业5065家,制药工业五大子行业合并销售收入共2.开云体育官网25万亿元,利润共310亿元;2015年以集团为统计单位的制药百强下辖制药企业超过1100家,数量上约占22%,贡献了制药工业46.3%的销售收入和32%的利润,2015年制药百强的集中度比2005年提高了7.4个百分点,销售收入增加了6.2倍,利润总额增加了1983亿元。
强者恒强的势头逐步明显,大企业的并购扩张加快。仅去年一年,百强企业集团麾下又新增了100家左右的子公司。2005年,百强中还有55家企业集团的规模不到10亿元,而今,制药百强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10亿+俱乐部”,规模底线跃升到13亿元以上。制药前十强更是形成百亿军团,以合计制药部分销售收入2646亿元,占据了中国制药工业11%的份额。制药工业部分规模在百亿以上的有12家,在50亿-100亿之间的有23家,这些数据令人鼓舞。
尽管我们并不推崇规模至上,但是,做强的前提是做大,只有在经济总量上拥有跻身世界500强的底气,我们的民族制药工业才可能有登陆国际竞争平台的入场券,只有足够体量的规模支撑,中国制药工业的品牌效应才能得以彰显。
中国制药百强是医药工业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作为标杆集群,在中国经济启动供给侧改革的今天,面临着新的发展命题。百强企业集中了医药制造的产能优势,同样也首先承受着新一轮的大洗牌效应。我们知道,2010年新版GMP认证启动了上一波的去产能,而这一轮的药品审评审批体制改革,成为新一波淘汰落后产能的巨大推手,也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不妨梳理一下药审改革的推进轨迹。2015年7月22日,CFDA启动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涉及1622个受理号,864个品种,截止到今年的5月27日,企业主动撤回的有1063个,主动撤回的比率超过65%。这从研发源头正本清源,提高了研发准入门槛。2015年8月18日,国务院颁布《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44号文)。一场以提高药品质量为核心,解决药品积压为重点,鼓励创新为导向的药审改革拉开序幕。CDE 当年9月开始集中审评,10月起新药审评速度明显加快,同时企业的仿制药申报数量也出现明显下降,药品注册申报回归理性。2016年的6月份,CDE受理的化学仿制药申请仅为54个,其中3.1类仅有21个。这正是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带来的连锁反应。
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领域,洗牌效应通常指老的市场格局被打破,曾经占巨大市场份额的企业失去优势,整个市场会重新分配,预示着行业将出现新一轮的技术性革新。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对于我们制药工业正有这样的意义。
中国现有药品批准文号16.9万个,在流通中实际使用的文号数量还不到25%。我曾经在采访中了解到,上药集团这样的大企业拥有的批文数量3000多个,但实际在生产的只有几百个。大量沉睡的批文,是否要进行一致性评价?成为不少制药企业目前纠结的问题。
“To be or not to be”,生存还是毁灭?这远比不上英国脱欧的抉择那般艰难,但真实考验着制药企业的决策智慧。毕竟一致性评价工作涉及到的医药企业数量十分庞大,批准文号众多。仅2018年底前必须完成一致性评价的289个品种,就牵连到17636个国产批准文号和104个进口药品注册证,涉及1817家国内药品生产企业和42家境外药品企业。
从政策动向看,国家推行一致性评价的决心坚定,力度在加强。对于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药品生产企业可在药品说明书、标签中予以标注。所有化学药品新注册分类实施前批准上市的仿制药,无论国产仿制药,还是进口仿制药,或是原研药品地产化品种,都要开展一致性评价;一旦首家品种通过一致性评价后,其他企业的相同品种在3年内要完成一致性评价,否则不予再注册,也将失去参与招标采购的资格。
我们在进行百强榜单分析时,留意到制药百强中,化学药企业有53家,中药企业有39家,生物制品企业有4家,53家化学药企业(集团)下属的子公司仿制药批文数量也十分可观。目前,单品种批准文号多于300个的有16个品种,28个品种的批准文号多于100个。
如果按照品种类别统计,首批需要进行一致性评价的品种,全身用抗细菌药物有50个,精神安定药物有16个,抗酸及消化性溃疡药物有13个,抗炎抗风湿药物有12个,钙通道阻滞剂和糖尿病用药分别有10个。以已经公布了评价方法的5个品种之一的头孢呋辛酯片为例,它的国产批文共20个,其中百强企业有8个,但在样本医院用药中,苏州中化、葛兰素史克、深圳致君和珠海联邦四家企业的产品,就占据了92.58%的市场份额,其余品种是否要进行一致性评价,还需要审慎评估决策。
在与百强企业的交流中,我们感受到主流企业对于一致性评价的高度认同和时间紧迫感,不少企业已经详细展开了品种的筛查,毕竟业界估算的单品种一致性评价的投入在500万~800万元左右,时间成本至少一年半。同时,我国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参考了美国、日本的有关经验。以日本为例,曾经3次启动一致性评价,从1998年7月开始,主要对固体口服制剂体外溶出度展开研究,但日本进行质量再评价的前提是仿制药均经过了生物等效性(BE)的试验。BE试验在药效评价中的地位是远高于体外溶出曲线的。所以尽管目前还存在参比制剂选择难、BE试验基地不足等问题,但企业是药品质量第一责任人,要慎重取舍,选择最有把握的品种,做好基础研究,选对参比制剂,尽早开始试验,才能抢占先机。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时常在微信中看到这样那样的测算,推测一致性评价将淘汰一半以上的国产批文,甚至是一半左右的国内药企。不管是危言耸听还是警示预言,我们可以笃定的就是一致性评价对于不少企业是一场生死攸关的考验,对于整个行业,更是一场优胜劣汰的重排。曾经,企业以为手中握有大批的文号,就是有底气,如今仿制药文号的数量已经变得没有意义,只有质量和疗效与原研品种一致的化学仿制药才有市场价值。
洗牌才刚刚开始,在百强企业的名次变化上暂时还无法反映,不过,一场真正执行到位的一致性评价,必然会触发医药产能的大换血,伴随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百强结构的变化将逐渐清晰,或许2018年的百强名单就是一份最优秀的国产仿制药厂家的胜利会师。
当然,在这样一场关乎企业命运的大洗牌中,企业的分化转型也会加速,同品种间的批文并购,扩大产能增加市场份额;有的企业选择从化学药领域转向中药或兽药领域,尤其是今年2月14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明确了要加大中医药投入与政策扶持,在国家基药目录中增加中成药品种,完善中医药标准体系等系列鼓励中药发展的措施,中药企业迎来诸多的利好机会。从2015年的百强企业销售构成看,百强中的39家中药企业,占到了百强销售额的45%。在百强总体利润中,中药企业则占到了三分之一以上,比化药企业高出8-9个百分点。或许今后,将会有更多中药企业跻身百强,我们会将制药百强榜单按照行业进行细分,分解出化学药百强和中成药百强企业,让更多的成长性企业有亮相主流平台的机会。
匠造,重续崛起的丝路
医药经济报:本次特刊的主题提到了“匠人精神”,您认为“匠人精神”对制药百强转型升级,进而实现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跨越,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陶剑虹:提到“匠人精神”,我首先联想到的是“世界工厂”的说法。在2016年3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医药产业的重要性和特征,那就是:较强成长性、关联性和带动性的朝阳产业。中国已经是世界制药大国,从总量上看,中国药品市场总销售额占世界的18.5%,医疗器械市场总销售额占世界的17.8%,“十二五”期间,医药工业占中国GDP的比重从3%提高到4.2%,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从速度上看,在全球医药市场近五年的增长慢周期中,中国药品市场和医疗器械市场,分别保持了年均11%和12.3%的中速增长,是全球医药需求增长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从品种上看,中国的青霉素工业盐、维生素C、头孢霉素C、泰乐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等发酵抗生素初级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咖啡因、阿司匹林、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产品也在全球市场占有极高份额,被称为药品的“世界工厂”。
事实上,工业经济学对于“世界工厂”有三个层次的定义,最初级的一类是来料加工型的世界工厂,利用本国廉价的劳动力,成为跨国公司的工业品生产加工基地,例如让美国人都彻夜排队抢购的iPhone6手机,其实就在中国郑州生产。中间的一类是原材料的采购和零部件的制造实行本土化为主,跨国公司控制研发和市场销售网络,仍然属于生产车间型的世界工厂,现在不少原研药地产化产品就是这种生产模式,附加价值的大头被跨国公司拿回了本国。第三种类型,是既具有研发能力和品牌,也控制国际市场的销售网络,既在本土进行加工制造,同时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采购,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这就是中国医药制造的“梦工厂”。
我认为,从最初的大宗原料药出口,到特色原料药出口,进而到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剂出口,所谓的产业转型,就是实现“世界工厂”的定位升级。但我们现阶段还处于第一和第二类型并存的局面。医药行业大而不强的现实比较明显——全行业的平均研发投入仅有1%~2%,医药产能利用率不高,通过新版GMP的无菌制剂的产能利用率仅为62.5%。企业多、小、散,打价格战,一味追求低成本,资本的盲目逐利,跟风重复的现象一直存在。在世界制药寡头已经大举进入中国医药市场的今天,中国的医药产业已经没有时间停下来疗伤,只能是在竞争中边疗伤边前行。只有将竞争手段从价格第一向价格、质量、服务并举转移才能向制剂和创新药物领域拓展更高层次的发展空间,缩短与医药强国间的距离。
制药百强是中国进军制药强国的先锋队,如何才能称为“强公司”?我们设计了与百强相关的规模系数、效益系数、成长性系数、创新系数等4大指标体系,运用聚类分析法综合评价百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领先者,定义为“强公司”。我们认为所谓强者,岿然于变局之中,以规范自身发展,适应行业的规范化,理性面对风口,洞察先机与危机,有效变革,稳健前行。例如百强的第一集团军广药、上药等,都是制药部分规模上200亿元的大集团,依然保持着10%的良性增长。天士力、济民可信等中药龙头企业,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销售额过64亿元,济民可信的金水宝销售额过45亿元,醒脑静的销售额也在40亿元左右,成为经久不衰的中药大品种;还有在研发创新上厚积薄发的齐鲁制药和科伦药业,其研发强度分别达到了5.1%和6.4%,显示出强有力的发展后劲。
怎样才能称为制药强国?我认为在更加开放的市场格局中,最突出的指标就是医药产业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当今的世界医药市场,已经是寡头称雄的阶段,世界制药企业前20强占据了56%的全球市场份额,在垄断型的竞争格局中,中国药企如何“制”强不息,拼出一条突围的路径?
百强企业中,有不少国际化的先行者,给我们提供了参考的范本。例如专注于剂型创新的绿叶制药,2015年9月FDA确认绿叶制药的利培酮微球注射剂(LY03004)不需再进行临床试验,可在美国提交新药申请,这迈出中国新药在FDA申报道路上的最远距离。绿叶模式给我们的借鉴,突出的就是剂型创新。美国的NDA申报路径有两种,分别是505(b)(1)和505(b)(2),前者要求有完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数据,耗时漫长,而505(b)(2)路径中,一些疗效和安全性数据可以来源于FDA已批准的药物或者已发表的文献,由此可省去或减少与参比药物对比的临床试验,明显减少研发成本和缩短研发时间。尽管成功的原研专利药给企业带来了巨额利润,但由于研发是一个不可预知结果的实验过程,大型制药公司为规避风险,越来越注重高性价比创新制剂的研发,可以预见未来的药物研发将进入制剂创新时代。
中国的化药制剂在医保出口的金额占比,从2010年的3.8%提高到2015年内的5.7%。通过美国FDA认证的中国制剂企业有14家。海外买家对中国产品的购买意愿强烈,也对质量提升有着很高的期待。由于专利药的生产工艺不公开,还原专利药的生产工艺是制药工业的难点。长期以来,工艺是国产仿制药的质量硬伤,我国仿制药生产一直陷入“只仿药,不仿工艺、流程及晶型”的怪圈。
对此,一场前所未有的仿制药工艺核查即将到来,要求企业自查实际生产工艺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核准的生产工艺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将停止生产和进口。这场核查下半年或将启动,今后,针对工艺核查的飞检密度也将加大。这是一场更具深远意义的洗礼,也是中国医药产业重塑“工匠精神”的必经考验。
今年的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直觉告诉我,只要我们守住初心,守住那份超乎功利的匠人精神,很多日渐式微的东西终归会回到大众的视野中来。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他们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为什么国人海外购物的热度高涨,多多少少源于他们意识中将德国制造、日本制造与“匠人制造”画上等号,哪怕事实上是中国制造的海外贴牌,心理上也似乎更有优势。中国的消费体验已经转向对产品品质的追求,制药工艺的提升显得十分迫切。
我们不必把制造业的衰微归咎于互联网,互联网只是一种变革的工具,新的风口依然在实体经济。药品的质量源于设计,形成于生产的过程,真正的“工匠”始终在追求技艺精进的更高境界,绝对不是保守与守旧的代名词。如果说互联网思维表现为开放、创造、创新,“工匠精神”表现为严谨、精致、专注,那么,二者的融合,所发生的将不是一种简单相加的物理效果,而会是一种化学反应,一种催化中国医药企业腾飞于价值金字塔顶端的力量。我衷心地期待,中国制药百强,在“中国制造2025”的关键契机下,以重拾“工匠精神”,以极致的产品和服务,打造出中国制造业的示范标杆,成为卓越企业和产品的“中国智造”代言人。
创新,重温最初的信仰
医药经济报:创新是中国制药工业百强最鲜明的时代特质,您认为百强企业的创新力有怎样的特点?未来医药创新有哪些新内涵?
陶剑虹:创新是医药行业永恒的话题。今年的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讲话给了医药人莫大的鼓舞。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干细胞研究、肿瘤早期诊断标志物、人类基因组测序等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成果被提及,也明确指出了我国很多重要专利药物市场绝大多数被国外公司占据,高端医疗装备主要依赖进口。这些因素也成为“看病贵”的主要原因之一,让我们明确了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
我们知道,创新药物研发集中体现了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前沿新成就和新突破,先进医疗设备研发体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与系统集成。创新是中国制药百强的使命。医药领域的不断创新,就是为了让公众有获得感,用得上品质优良价格合理的药品。如果说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使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那么今天我们可以期待,中国医药科技创新将稳步迈向繁花盛开的时代。
2015年,FDA批准新药的数量达到1996年以来的新高,共有45个全新分子实体药物和新生物制品获得批准。2016年上半年,获批的新药为14个,与去年基本持平。现在国内不少企业对FDA新批药品的研发跟进十分紧密。我们留意到,2015年FDA新批准的抗肿瘤药中,辉瑞公司的帕布昔利已经有康美药业和海正药业在申报,华东医药申报了卫材公司研发的甲磺酸乐伐替尼,石药集团欧意药业申报了安进公司研发的心血管药物盐酸伊伐布雷定。一些成长型药企,对于国际研发前沿就跟得更为紧密,例如江苏奥赛康在申报的品种中,包括了硫酸艾沙康唑、坎格雷洛等3个2015年FDA新批的药品。国内企业新药申报的嗅觉和动作越来越敏锐。
从CDE审批的数据看, 2015年批准临床的1.1类新药155个,2016年上半年,批准临床的1.1类新药104个,1.1类新药申报热情不减,新药的定义已经明确为“未在中国境内外上市销售的药品”,并分为创新药和改良型新药两种,新药创新含金量得到提升。
我们发现领先制药企业对于R&D从不吝惜投入,2015年国外研发强度最高的是百时美施贵宝,为32.69%,前20强研发强度均值达到19.9%。而中国百强企业中,以下企业的研发强度也值得一提:海正药业27.68%、康美药业14.22%、正大天晴11.83%、浙江医药10.58%、长春高新10.20%、恒瑞医药9.59%、信立泰9.05%、先声药业8.10%、新和成8.08%、豪森药业 7.96%(这些数据均采自企业报表)。这些企业中,海正药业牵手辉瑞,近年来在新药研发领域发力,今年上半年,先后有抗血栓新药替格瑞洛、注射用伊沙匹隆和卡巴他赛获批临床,其厄贝沙坦片向FDA提出的NADA申请也获得了批准。恒瑞制药已经成为中国创新药企的领军者,2015年有5个1.1类新药获批临床,同时,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D-1抗体SHR-1210国外权益出售给美国Incyte公司,实现了中国企业第一次转让创新型生物药品,如果最终能够将里程碑的付款全部收入囊中,那么单单就这一个品种,恒瑞就获得了近270倍的收益。还值得一提的是先声药业,将自身的研发和制药平台资源开放给全球的科学家、创业家,由此开创了国内开放式的百家汇平台。今年,先声的治疗慢性、小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苯达莫司汀和治疗帕金森的普拉克索片,这两个新药又将在国内上市。
创新其实是多元的,并非只有技术研发那么狭义的一隅。尤其对于中国医药企业中的绝大多数来说,都挤入原创性新药研发这道窄门是不现实的。因此,商业模式的创新显得更接地气。不少成长性的药企,都有着十分成功的商业创意。例如以信达生物为代表的海归创业型企业,与礼来达成三个肿瘤免疫治疗双特异性抗体药物的全球开发合作协议,三个抗体均使用来自于信达生物自主研发的PD-1单抗,以10亿美元转让金额刷新了中国新药跨国技术转让的记录;百济神州,拥有与国际制药巨头合作的实力,为跨国企业提供优质的研发产品线补给,很有可能,它们就是未来百强阵营中的新贵。华海药业在制药百强榜的位次逐年提升,得益于其高品质仿制药造就了制剂出口龙头的地位。自2006年华海向FDA递交首个制剂产品奈韦拉平片剂的ANDA申请以来,已有多奈哌齐、厄贝沙坦、氯沙坦钾等近10个自主研发的制剂产品获得ANDA批文。华海通过收购美国寿科健康公司,实现了自有品牌产品在美国本土直接销售。
纵观百强企业创新力的变化,医药创新有了新内涵,首先是有效创新,技术开发要关注产业化盈利的可行性;其次是持续创新,持续推进技术进步,永远怀有初学者的心态,不给对手超越的间隙;还有就是开放式创新,在全球研发资源梯度转移中找到切入点,博采众长。这就是创新的现实路径。
当然,创新不是发明,有时候颠覆式创新往往代价高昂,一旦失败很容易成为先烈。新药研发的遗憾,动辄就是5年以上的时间成本和数亿元的资金损失,即使新药成功通过了审批的关口,上市后大量使用的安全性风险犹在,前期设计的些许遗憾就将付出生命的代价。在创新的路上,有时走得太远,会忘记当初为何出发。然而,创新这条路并不欢迎悲情英雄。
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制药百强,可以体会创新中的“漂亮哲学”。我们不妨用英文中的NICE这个词义来诠释,N代表novelty(新奇),I源自implement(执行),C是convergence(融合),而E指的是efficiency(效率)。创新源自对更高品质、更新奇世界的无尽探索;创新需要专注刻苦的执行,持之以恒;创新需要博采众长,融合一切可供利用的资源优势,同时兼顾人与环境的均衡协调;创新还必须是有效率的,没有绩效的创造仅仅是一番折腾。
一场医药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已经开始,市场、政策、资本、创新是未来医药产业发展的四大关键词。永不衰落的医药健康行业,具有市场刚需的特征,这是一个很好的牵引;保证药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目录遴选,药价合理,百姓用药有获得感,必定需要由国家政策来规范;全球视野联合开发,各路资本(VC/PE上市融资和并购)是最好的推动力;创新永无止境,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是中国医药快速变迁时代最好的智慧支撑。
现实,不像黏土那般可以随意塑造,而活在现实中的人也不像钻石那样能够坚守本色,更何况在今天,让钻石发生变化也并非难事。对于已经在创新道路上前行的企业而言,成长,绝不仅仅是抛却眼前的苟且,还要追寻诗和远方的田野,那便是初心萌动的地方,那便是理想花开的彼岸。
■编辑 徐水元
上周阅读TOP 5
回复“TOP”轻松获取上周最热门文章!,
★更多深度报道见《医药经济报》~
评论留言
暂时没有留言!